我爱,但我恨,我错了吗?

诚实的说我不喜欢议论文。必须要按这个那个的套路来写,天性就受束缚而不能发挥。我之前作文写得好,是因为没人要求我怎么写,而且我写的不是记叙文就是小说。可现在,这不就是新型八股文吗?这是这篇文章诞生的初衷。

我是极力反对作文模式化、应试化的。太过死板如八股文,反而成为了束缚思想的工具,是催生出黑暗的父亲与母亲。
昨天看了个视频,其中论述的核心观点是:
我爱,但我恨,我错了吗?
这里是从艺术生的视角切入的。“我”因为热爱二次元,或者就是没什么特别的原因,就是喜欢画画,于是去报了艺术生。“我”是怀着热爱去学习绘画,但很可惜学校教的艺术课程对以后的绘画历程基本没啥帮助,虽然不是一点用也没有,但就只是在教你点考试技巧。诸如苹果的每一笔怎么画,还有如何在画布上点出更多能得高分的颜料点点。只是在专业考试里得高分的技巧,仅此而已。这就与“我”初心者的热情冲突了,自己也考不好,使人产生了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。
那么,推及到文理科生亦是如此,其中尤以写作文比较经典。
我是理科生,用新高考的话来说是物理类倾向。但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,喜欢“舞文弄墨”。从小学起,除非不好好写,我的作文全部都是优。大概什么样子呢?在小学两三年级左右,我已经能写800字以上的文章了。虽然文字在今看来颇为稚拙,但绝不是对我没有影响。但从初一第二学期开始,知道我被卷入应试的浪潮之中,我才变了。
初中时,因为开始逐渐的写议论文了,我作文的情况就变成了这样:记叙文和小说全部是优,但间或写的少数议论文就出现了“良”“优-”的字样。就有一次写议论性的书评,我的评语是“良-”。老师和我这样说:“如果没有那段对美学的深刻探讨,你的作文我只能给及格。作为书评来说,读后感的部分太少了。”当时我啥也没说,但这是第一次打击。其实我的语文老师是个很好的人,她只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评判我的作文而已——这是她的本职工作。但是,我本能写好,写得像一个好学生应该写的作文,但那样,就不是我的作文了,那样“我”就消失了。再后来一点,初三的时候,我们换了一个语文老师,我们副校长。她的最大特点就是:古板。还是写议论性语段,我标新立异的立了意,用典“㯓腊亦放,何必枪铃邪”